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,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。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通过技术创新,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高交通运行效率,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,提升市民出行体验。
近年来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,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交通发展,推动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根据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的规划,到2020年,我国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城市,智慧交通建设将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。
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首先,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,实现对交通流量的精确预测,为交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;其次,通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,优化路口交通信号配时,提高道路通行效率;再次,通过智能交通诱导系统,为驾驶员提供实时路况信息,引导车辆合理选择出行路线;最后,通过建立完善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,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,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满意度。
在实际应用中,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以某城市为例,该城市在 2018 年启动了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建设项目,通过实施该项目,城市道路平均拥堵时间缩短了 20%,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了 15%,市民出行满意度显著提升。
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架构设计遵循分层、模块化、可扩展的原则,主要包括感知层、网络层、平台层和应用层。感知层负责收集实时交通数据,如车辆位置、车速、车流量等;网络层负责数据传输,确保信息实时、高效地传输;平台层负责数据处理、分析和存储,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;应用层则提供交通管理、交通诱导、公众服务等功能。
在数据采集方面,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采用多种传感器和摄像头,如车载传感器、路边传感器、高清摄像头等,实现对交通环境的全面感知。例如,在感知层部署了超过 10000 个传感器和 5000 个摄像头,实现了对城市道路的全面监控。网络层采用 4G/5G、Wi-Fi 等无线
通信技术,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。平台层采用
大数据技术,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,为上层应用提供决策支持。
在数据处理方面,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,包括聚类分析、关联规则挖掘等,以识别交通模式、预测未来交通状况。同时,通过数据清洗和预处理,确保数据质量,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依据。
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,还为市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居住和出行环境。例如,襄阳市通过搭建
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和统一信控平台,精确监测、统计路口交通流量,精准计算放行时长,实现了结构化的信号灯放行方案,最终进入公安视频专网,将指令发送到信号机。城市交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,城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 15%,主干道平均车速提升 10%。
此外,杭州市萧山区试点应用了高德地图与中控信息研发的“云信”信控平台,对萧山全区 1260 个红绿灯路口,3600 多个路段交通态势实时分析,生成并优化了 130 条绿波方案。目前萧山区主干道的平均通行速度提升约 6.3%,拥堵报警下降 6%。
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不仅关注交通流量的优化,更注重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。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,可以实时提供路况信息、公共交通信息、停车信息等服务,帮助居民规划出行路线,减少出行时间,提高出行效率。例如,北京市通过算法积极优化动态绿波智能交通方案,通过各个路口的视频、
雷达等智能感知设备采集实时交通流量、排队长度等数据,自动计算信号灯放行周期和不同方向绿灯时长占比,并根据车辆行驶速度智能调整各路口红绿灯的绿灯起亮时间,提高道路通行效率。【7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