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协作类
机器人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。随着工业自动化和
智能制造的不断推进,协作机器人(Cobots)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,正逐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。协作机器人以其安全性、易用性和灵活性为特点,能够在无需隔离的情况下与人类工人协同作业,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。本文将从市场规模、增长动力、技术创新、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。
根据高工咨询(GGII)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(含四轴)销量为3.14万台,同比增长26.10%,预计到2024年销量将达到4.08万台,同比增长29.78%。市场规模方面,预计至2028年,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2.4万台,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元。这一增长不仅得益于3C电子、
新能源汽车等核心行业的持续需求,也与非工业领域如医疗健康、教育、新
零售等场景的应用拓展密切相关。
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增长潜力巨大,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正从简单的搬运、装配等任务向更复杂的场景如焊接、抛光等扩展。同时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,协作机器人在中小企业中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,尤其是在经济型协作机器人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。此外,全球范围内对于协作机器人的需求也在增长,预计到2028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超过41万台,市场规模接近320亿元。
技术创新是推动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随着力控技术、机器视觉和
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,协作机器人在复杂和精细作业场景中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。例如,通过集成高精度的力矩传感器和先进的控制算法,协作机器人能够实现力控操作,即在与物体或人类接触时,根据接触力的大小和方向调整动作,实现柔顺的交互。此外,云平台与远程管理技术的应用,使得协作机器人可以远程接收指令、上传数据、进行
软件更新和故障诊断,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。
在工业领域,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市场份额约为74.5%,主要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、3C电子、金属加工等自动化生产产线上,执行拾取、上下料、焊接、搬运、码垛、喷涂、装配、检测等多样化的功能应用。非工业应用市场份额约为25.5%,协作机器人在医疗健康、教育科研、
新零售等行业领域正加速获得关注和认可,其中在医疗健康领域主要应用于按摩理疗、手术辅助和检验检测等场景,在教育科研领域应用于二次开发科研、STEAM教育及培训模拟等场景,在新零售领域主要应用于咖啡、奶茶、餐饮等应用场景。
未来,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、智能化和定制化的特点。根据市场研究,预计到2025年,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%。其中,智能化是关键驱动力,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配备高级传感器和视觉系统,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工作任务。例如,ABB的YuMi协作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技术,能够与人类工人无缝协作,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。
协作机器人在非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。这些领域的应用增长显著,推动了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多元化发展。例如,在医疗健康领域,协作机器人被用于手术辅助和康复治疗,在教育领域,协作机器人被用于辅助教学和个性化学习,在零售领域,协作机器人被用于智能导购和库存管理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扩大,协作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